▼遇見普悠瑪號,明天我將拜訪普悠瑪故鄉…心中充滿了興奮。
昨日參加好玩的“蘭陽新不落92”單車活動,結束後,直接從冬山搭火車南下台東市。
抵達台東已經晚上十點多了,組完單車,趕快騎去找夜宿地點,想當然爾,因為正逢暑期與台東熱氣球季,尋房不易。不過,老天爺保佑,還是讓我找到收容處所。
▼乾淨舒適的住所。
經過前一天93公里的騎程,再搭乘火車到台東後,能有一個乾淨舒適的住所休息一夜,心中充滿了感恩!
照規劃,清晨一大早04:30即起床梳洗,準時五點鐘出發,先去溫習一番小時候的記憶…回到台東,內心總是充滿了激動。
▼卑南大圳。
周遭景觀早已跟小時候大大不同,不變的是川流不息的水聲。更高興的是,她有單車道陪伴。
▼南王部落街景。
小時候住家左右部落的屋子,只存在記憶中,現今早已為鋼筋水泥屋所取代。
▼廣場不見了!
記憶中,這裡是部落大廣場,有一棵巨大的樹,上面還掛有一顆廢棄的砲彈當作警示鐘,我們總喜歡抱著大樹上下,看著大人們在這裡舉辦活動。現在,這裡好像成為部落發展的聚會地點。
▼大舅舅、舅媽的愛心早餐。
順道拜訪多年不見的大舅舅、舅媽,他們熱情的招呼我,還讓我多帶溫情滿滿的飯糰當午餐。
▼南王國小旁普悠瑪傳統文化活動中心。
南王部落普悠瑪Puyuma也是隸屬卑南族八社之一,位在臺東市區北端,就在台九線即將進入綠色隧道之處。
百年歷史的南王國小,從大門、司令台、廊柱、圍牆甚至是校園裡的石頭,都彩繪上卑南族傳統的紋飾,整個學校散發出濃濃的卑南族特色。
學校旁邊的普悠瑪傳統文化活動中心,是整個南王部落文化活動的中心。這裡有用傳統工法興建的巴拉冠Palakuwan、達古範 takouvan、祖靈屋kalumaan、瞭望台、摔角場等。每年七月南王部落的海祭和十二月的大獵祭,都會在這裡盛大舉行,是觀察部落文化最佳的時機,也是喜歡拍攝文化慶典的攝影人最佳的取景地點。【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/南王部落
http://tour.taitung.gov.tw/zh-tw/Travel/ScenicSpot/1251/%E5%8D%97%E7%8E%8B%E9%83%A8%E8%90%BD 】
南王國小是小時候,除了先前的廣場外,我們另一個野外活動的重要區域。在這裡可以遇見大山、歌仔戲班、還有阿兵哥。
▼台東新火車站。
暫時告別普悠瑪,回到台東車站補給,準備開始今天快樂的騎行。
▼晨起的陽光,撒落一地金黃,偏熱的溫度,似乎預告著今日將是炎熱的一天。
▼進入台東大堤自行車道。
台東區域有許多很棒的自行車道,讓單車族身心都能得到滿足。
▼沿著卑南溪的自行車道。
沿路開闊的景象,騎來特別舒適。
▼多角涼亭登高有好視野。
轉過這裡路況不平,速度要放慢。
▼遇見橫跨卑南溪的中華大橋。
時間考量,沒有繼續前進漂亮的台東森林公園,留待下次再去拜訪。
沿著自行車道,繞過橋下將單車牽上中華大橋,喝口水繼續直行。
▼經過小野柳風景區,遇見隱藏在路邊的大船。
▼加路蘭遊憩區。
在這裡也可以看見漂亮的海景。
▼掙扎在經濟與環保議題的美麗灣。
▼椰子樹群,總是讓人進入南洋風情的錯覺中。
▼水往上流。
此奇觀是因溝渠旁道路是下坡路,但溝渠本身卻並非是下坡,而是坡度很小的上坡,因此當站在低處時放眼望去,就像是溝渠中的水沿著下坡道路往上流,令人覺得不可思議。 【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/水往上流奇觀 http://tour.taitung.gov.tw/zh-tw/Travel/ScenicSpot/319/%E6%B0%B4%E5%BE%80%E4%B8%8A%E6%B5%81%E5%A5%87%E8%A7%80 】
沒有其他訪客,靜靜看著清清的流水,內心只覺大地的奇妙。好玩!
▼都蘭糖廠-新東糖廠文化園區。
新東糖廠曾是臺東民間經營的紅糖製造廠,於民國80年結束營業生產後,在臺東縣政府輔導下積極地轉型為「都蘭紅糖文化園區」,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藝術文化園區,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空間,提供地方部落、文化藝術團體演出場地,這裡已成為東臺灣藝術工作者交流、展演的舞台。
新東糖廠建於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,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曾經遭到盟軍砲彈轟炸,雖然已經廢棄多年,但仍保留結構完整的木造房舍、辦公室、升旗台和工廠,於民國80年結束營業生產後,在臺東縣政府輔導下積極地轉型為「都蘭紅糖文化園區」,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藝術文化園區。
【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/新東糖廠文化園區 http://tour.taitung.gov.tw/zh-tw/Travel/ScenicSpot/331/%E6%96%B0%E6%9D%B1%E7%B3%96%E5%BB%A0%E6%96%87%E5%8C%96%E5%9C%92%E5%8D%80 】
這個園區,名稱好像很多,雖然都有通,我想還是確認一個比較好記?
▼台東縣政府警察局成功分局都蘭派出所。
這建築還蠻有特色的。
▼東河也有產釋迦-大大的釋迦雕塑被擋住了。
▼麵包與巧克力倉庫。
這,看起來很特殊,真想進去參觀。
▼遇見紫荊開花。
▼台東東河市區街景。
▼東河舊橋。
位於東河鄉馬武窟溪出海口的東河橋風景區,東河新、舊兩條橋樑橫跨其上,橋下散布的許多形狀不一的白雲母石,與碧綠的溪水相映成趣,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觀。
東河舊橋建於民國19年,由日本籍工程師吉田課長設計,為了因應地形並且保留溪中巨石景觀,將其一半設計成拱型結構,另一半則是支架式的橋墩,兩邊形成有趣的對比,是極為罕見的橋墩設計,堪稱一座與自然環境最佳結合的橋樑,更被文建會列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。
東河新橋建於民國81年,當時海岸公路正在拓寬,於是在舊東河橋下游處,新建一座紅色的鋼拱橋。東河新橋造型簡潔亮眼,橋面舖設木造人行步道,走在其上可瞭望太平洋。【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/東河橋風景區 http://tour.taitung.gov.tw/zh-tw/Travel/ScenicSpot/321/%E6%9D%B1%E6%B2%B3%E6%A9%8B%E9%A2%A8%E6%99%AF%E5%8D%80 】
細細品味這舊橋樑建築的巧思,體會設計者對大自然的尊重,呈現出這座橋樑之所以美麗,正是如此。
▼遇見美麗的螳螂。
▼東河也產文旦。
▼成功鎮南端遊客服務中心。
▼好棒!騎過一片綠色隧道。
▼轉個彎,看見美麗。
八嗡嗡自行車道,暫時離開花東濱海公路,盡情享受貼近大海的愉悅,騎在這裡充滿了興奮。
▼八邊橋。
離開八嗡嗡自行車道,遇見有美麗橋頭的八邊橋。
▼有小7真好。
台灣的便利商店,是單車族最幸福的指標。在這裡遇到台東車隊,例行性的從台東市騎到成功鎮,先前在路上被他們車隊刷卡,感佩他們的速度,但我依然慢行,因為我在旅行。
▼成功新港漁港,下次再去,我很喜歡逛漁港。
▼路邊小小的鳳梨田。
▼台11,111公里處。
先前這路標是在三仙台隧道相遇,此次卻在這裡,感覺在這照相安全多了。
▼三仙台風景區入口與三仙台隧道。
另外安排時間再去美麗的三仙台,今天就不去囉。
▼落寞的雕塑,旁邊有說明,是慶祝道路拓寬改建紀念。
▼三仙橋上。
天氣雖熱,怎可錯過暫停橋上,欣賞這美麗的景觀。
▼成功花海留下的地景。
▼成功花海旁的忠孝國小,擁有美麗又獨特的日本黑松。
東海岸最早設立的百年小學,擁有全台唯一也最完整的百年日本黑松校區。旁邊貼心設有觀松平台,不會打擾校園學生上課。
▼又遇見一艘路上漁船。
▼成廣澳文化地景。
「成廣澳文化地景」為「廣恆發商號」遺址,與小港漁港、小港天后宮連成一氣。廣恆發商號,曾是臺灣東部花東海岸線上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雜貨商舖,由屏東內埔的客家人溫泰坤創建,二次大戰後溫家後代搬遷,民國85年花東公路拓寬,北側牌樓遭到拆毀。遺留的斷垣殘壁引人發思古之情懷。其原建築樣式為「巴洛克」式的三拱式牌樓以及磚拱騎樓式的「亭仔腳」,均以石材建造,氣派大方, 由此可想見當時溫家所擁有的雄厚財力。
成廣澳又稱小港,它是天然的深水港灣,很早就有戎克船的停泊。相傳明末時代,便有漢人來此經商,因有港澳地區的漢人稱此港灣「澳仔」,加上形狀與螃蟹左右箝子相似,圍抱海灣,因而又名「蟳廣澳」,遠方可見三仙台。
成廣澳為清代時期漢人在東海岸重要據點。屏東內埔的客家人溫泰坤在光緒二十年(1894年)來到了成廣澳,他創建了東海岸第一家商號「廣恆發商號」,成為當時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,販賣米、鹽等日常生活用品,並且利用港口之便,直接從西部把物資運到後山。 「成廣澳文化地景」的設置,為東海岸的漢人拓墾開發歷史留下見證。
【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/成廣澳文化地景(廣恆發遺跡) http://tour.taitung.gov.tw/zh-tw/Travel/ScenicSpot/424/%E6%88%90%E5%BB%A3%E6%BE%B3%E6%96%87%E5%8C%96%E5%9C%B0%E6%99%AF-%E5%BB%A3%E6%81%86%E7%99%BC%E9%81%BA%E8%B7%A1- 】
看來,這條路沿途我得再找時間好好地逛一逛,XDD。
▼右邊石雨傘風景區,有漂亮的岩石奇景。
▼男人石入口。
▼洞中可見清水流動,感覺無比清涼。
▼有亮點!
在石雨傘風景區的附近,有一顆高約18公尺,寬約15公尺的石灰岩巨石,遠看狀似男人的陽具,當地俗稱為「男人石」,日治時期時則稱為「靈陽岩」。 在此可以求婚姻、求子,也可以祈求財運、事業和健康,還有一套標準的許願祈求方式,是一個有獨特宗教文化意味的景點。
男人石是一孤立的石灰岩海蝕柱,其上有四段明顯凹壁,高度分別約28、30、35公尺,為早期辦震性地盤相對隆生運動殘留的證據,與石雨傘周邊的海階與海蝕平台為同一連續地質景觀。
早先移民過來的阿美族,於神話傳說中提到男人石被稱為kotid ni malataw,指「神仙的龜頭」之意,對其敬畏有加;另外有一類故事則稱男人石為fasonihar,「fasiaw」就是風箏,「fasonihar」就是「綁風箏的地方」。
男人石距離北方八仙洞約25公里,南方三仙台約6公里,相近的地理位置也衍伸出了許多傳奇,據說當呂洞賓、何仙姑與鐵拐李在三仙台修行時,有對男女於三仙台幽會被呂洞賓撞見,呂洞賓怒而揮劍砍飛這對男女,男的成為男人石,女的就成為八仙洞,為這相鄰的諸多景點添上一份神秘色彩。
【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/男人石 http://tour.taitung.gov.tw/zh-tw/Travel/ScenicSpot/423/%E7%94%B7%E4%BA%BA%E7%9F%B3 】
▼堺橋休息區。
天氣炎熱,在此享受一下清涼。
▼進入長濱鄉路邊的地景。
▼美麗的長濱海邊。
▼準備進入玉長公路。
整個早上邊騎邊玩,中午時分正式要進入玉長公路,準備跨過海岸山脈。
▼WOW!斜斜的坡喔!
▼愈來愈陡…。
▼騎到這裡,休息一下,熱屎人啦!四灌水可能不夠喝,挫塞啦!
▼台30,30公里處。
▼今天沿路車子還不少,只是除了我,沒有其他單車族,有點孤寂感。
▼沿路都在找能躲太陽的地方,這裡遇見好心的二名開車的年輕人,下車幫我加油,還即時送我一瓶水,我非常高興,連聲謝謝,並目送他們離開。但,熱昏了,還是忘了留下聯絡再說聲感恩!
▼回眸剛剛騎上來的道路。
▼終於騎到玉長隧道。
在入口處,久久不想離開,因為風吹得好舒服。
▼隧道內路況極佳,只是路邊水溝蓋,對使用細輪胎的單車族而言,不是哪麼安全,要小心,不要靠近。
▼要出隧道,必須充滿放棄享受清涼的勇氣。
▼這個休息區,有美麗的風景可看。
▼連串的長下坡開始,要放慢跟專注。
▼景色很美。
▼離開山區。
▼進入玉富自行車道。
▼太細的單車胎,要注意。
▼廢棄的安通車站,希望她能風華再現。。
▼跨越海岸山派,看到縱谷的稻田。
▼路況極佳的玉富自行車道。
▼舊玉里鐵路大橋。
▼來到世界級有名的地理景觀區。
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,長期壓擠的地理特質,讓原有鐵路改道,也讓單車族有條很棒的單車道,讓我們在此靜觀這世界級的景象。
離開玉富自行車道,玉里市區也接近了。
▼玉里市區。
經過漫長的騎程,不捨地要暫時告別單車騎行,準備要換乘火車繼續北返。為了顧肚子找吃的,先去市區逛逛。
▼玉里麵,今天無緣吃到。
▼玉里教堂。
▼期待八九月的花海。
▼今天單車旅途的終點-玉里車站。
▼很幸運地搭到普悠瑪號北返。
這要特別感謝票務人員的耐心與用心。
▼今天騎行的距離。
騎程心得:
1.台東車站-卑南-東河-長濱-花蓮玉里,這是一天超過100公里快樂的騎行,沿線有許多景點,還沒拜訪完,改天繼續。
2.夏季非常炎熱,水,一定要充分準備與補充,也需要適量的運動飲料或鹽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