▼大清早才五點左右,福和橋下二手寶物市場的店家們,已經開張迎客。
從福和橋出發,沿著基隆路,往松山火車站前進。
▼在松山火車站,要搭頭班區間車到基隆。
火車沒有延誤,準時抵達基隆火車站。下車組裝單車,然後騎到仙洞、佛手洞旁的停車場與車友們會合。
▼佛手洞的導覽圖。
▼佛手…。
天然涼颼颼的海蝕洞穴,曲折昏暗的路徑,充滿冒險的趣味,佛手在哪?有緣人自能親見…。離開佛手洞,我們來到了仙洞隧道。
▼閒置未開放的仙洞隧道。
仙洞隧道現為基隆市歷史建築,建於西元 1917年(日大正年間),隧道全長155公尺、寬14公尺、高15公尺,為單線型式的隧道。早年開鑿此隧道,是由基隆火車站開到基隆港西岸(12-16)碼頭,以裝載散裝物及軍需品。此隧道具獨特之市港交通特色,乃為探索港埠文史之據點。後車站通往碼頭的鐵軌於93年5月間拆除後,仙洞隧道即告閒置。 (資料摘錄來源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/文化資產查詢/文化資產個案查詢/所在地理區域:基隆市/所屬主管機關: 基隆市/仙洞隧道 http://www.boch.gov.tw/boch/frontsite/cultureassets/caseBasicInfoAction.do?method=doViewCaseBasicInfo&iscancel=true&caseId=CA09602001267&version=1&assetsClassifyId=1.2&menuId=302 )
已被基隆市政府訂為具有歷史性的建築,可惜目前閒置封閉,不知何時才能再度開放?為基隆增添一個景點或認識自己家園的實地教材?
簡單拜訪完仙洞隧道,即沿著基隆港區外圍道路,進入市區道路,經過熱身的爬坡來到了劉銘傳隧道(獅球嶺鐵路隧道)。
▼劉銘傳隧道(獅球嶺鐵路隧道)。
劉銘傳隧道(獅球嶺鐵路隧道)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座鐵路隧道,深具歷史意義。
劉銘傳隧道(獅球嶺鐵路隧道),現為基隆市定古蹟。隧道於清光緒十四年(1888年)動工興建,全長約為235公尺,明治三十一年(1898年)竹仔寮隧道通車後停用,總計獅球嶺隧道自光緒十六年八月通車,至明治三十一年二月為止共七年又七個月,光榮地完成其歷史任務。民國七十四年(1985年)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。
▼劉銘傳隧道(獅球嶺鐵路隧道)內部。
在235公尺長的隧道分成數段砌築,其中除了北口入口處的一段利用自然砂岩所鑿成之外,其餘皆為磚石拱交替使用,形成一種非常罕見的構造。
劉銘傳隧道興建時,是南北口兩邊對挖,導致銜接上的誤差,結果呈現「洞中有洞」的奇觀。
依照中國的傳統,隧道南口被認為是重要的入口,所以洞口以紅磚砌成牆面,牆上有劉銘傳題匾「曠宇天開」,另有左右之對聯曰:「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毅飆輪,從此康莊通海嶼;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,居然人力勝神工」,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。(劉銘傳隧道資料摘錄來源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/文化資產查詢/文化資產個案查詢/所在地理區域:基隆市/所屬主管機關: 基隆市/劉銘傳隧道 http://www.boch.gov.tw/boch/frontsite/cultureassets/caseBasicInfoAction.do?method=doViewCaseBasicInfo&iscancel=true&caseId=CA09602000309&version=1&assetsClassifyId=1.1&menuId=302 )(隧道口導覽牌)
早期工程器具有限,開山闢路,已屬不易,更何況挖個隧道,大部分仍靠人力一鑿一石的敲打與構建。人與大自然的競爭,雖需敬畏大自然的力量,但有時也得佩服人類化朽木為傳奇的能耐!
目前隧道並無全線開放,但隧道內有多個導覽圖介紹,夏日至此涼爽的隧道內,別有一番滋味!想到先前的仙洞隧道,如果這兩隧道,都能設單車道與貫通,相信也是基隆蠻有特色的都市單車路線!不知是否安全或其他因素考量,而未完整呈現隧道魅力?O_O ?
▼往獅球嶺砲台的入口。
▼正巧也是國1道,高速公路的起點…不要騎到高速公路上喔!
▼拜訪砲台,就從爬坡開始…XDD!
離開兩個各據特色的老隧道,我們將開始基隆古炮台之旅,第一個拜訪的砲台,就在劉銘傳隧道之上的獅球嶺砲台。
砲台,想當然爾!早期兵家領地,若周邊有丘陵台地或高山峻嶺,必尋高地築砲,利用易守難攻之天險,以求保障更大領域之安全。
基隆,也是早期從北入侵者,選擇登陸台灣土地的地方之一。港口周邊環山的特性,似乎也註定呈現多個砲台,以固疆界的戰略思考,這是早期因應地形特性,而須建構之防護。現代兵器進步,地形戰略與戰術思維,早已異於昔日。但我們有幸,仍能藉由現存的古砲台,在基隆留下的歷史痕跡,了解前人曾為生存所做的行為與努力…。
▼一路的緩上坡,大家一起努力…。
▼繼續上坡…。
▼喔!這個坡開始陡了…。
陡上坡後,有個停車場-平安宮停車場,剛好讓我們緩一下,恢復體力…迎接新的…超陡坡!
▼益壽路的超陡坡,多走多長壽…。
超陡坡,激起部分車友的玩興,嘗試騎上去…。
▼牽的牽、推的推、騎的騎,超陡上坡,隨意,能上去就好!反正好玩,目的一樣!
▼上來之後,發現,這才是獅球嶺砲台的正式入口…XDD!
還是上坡,但不長,直達一座涼亭,過程綠蔭優美!
▼涼亭此處,景觀視野極佳。
▼涼亭前的平台所見景觀;剛才底下的入口、國1道、基隆港、基隆市區,全都呈現在眼前,真是美不勝收!
▼砲台呢?還要繼續往上啦!
短短的上坡道,一下子就到了砲台指揮所。
▼獅球嶺上好風光!古人偵查,今人瞭望,唯一差別,高樓大廈多了!我猜…XDD!
獅球嶺砲台現為基隆市定古蹟,也是基隆市現存古砲台中,唯一地處市中心位置。清代時,是據守基隆通往台北盆地的最後一道防線。這個基隆港最內陸的防禦砲台,古來即為軍事險要的首要之地。
▼砲盤遺跡。
獅球嶺砲台,是西元 1884 年(清光緒年間10年),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初期,聘請英籍技師所設計、建造的西式砲台,包括東、西兩座。今日所見則以中砲台為主,西砲台則淹沒在荒煙蔓草中。砲盤遺跡則呈扇狀平面,低處為大砲位置,稍高處原鋪設弧型軌道;至於放射型的凹槽則為排水溝,可見設計之精良。
▼石造獅球嶺中砲台指揮所。
石造指揮所牆體以山岩及三合土築成,屋頂則為堅硬無比的鋼鐵水泥構造,內部設有房間及迴廊,牆厚約一公尺,堪稱為「銅牆鐵壁」,為僅存的清代小型砲台,彌足珍貴。(獅球嶺砲台資料摘錄來源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/文化資產查詢/文化資產個案查詢/所在地理區域:基隆市/所屬主管機關: 基隆市/獅球嶺砲台 http://www.boch.gov.tw/boch/frontsite/cultureassets/caseBasicInfoAction.do?method=doViewCaseBasicInfo&iscancel=true&caseId=CA09602000307&version=1&assetsClassifyId=1.1&menuId=302 )
據聞獅球嶺砲台,有東、中、西三處砲台,東、西砲台是否仍然存在或會有人修復,不知?
▼砲台邊,結網的人面蜘蛛。
▼基隆平安宮。
領騎Sam,帶我們拜訪獅球嶺砲台下的平安宮(提醒您!廟內禁止攝影喔!),是基隆最早與最大的土地公廟,有百年以上歷史!拜拜祈福,廟前廣場,景觀優美,好地方!
▼慢慢牽著單車下超陡坡。
繼續拜訪第二個砲台-二沙灣砲台。
▼基隆市周邊本就是山的地形,拜訪砲台的路程上上下下,那更是一點都不意外!
騎一次基隆地區的地形,我突然想,基隆地區不僅是開發與販售電力輔助單車的好所在!應該也是培養出單車高手的好所在!哈哈!
▼近代武器公園。
往二沙灣砲台的路上,遇到一座武器公園,內有多座近代武器展示。到此一遊,我覺得這對今日的古砲台之旅,增加趣味!
▼二沙灣砲台區導覽圖。
二沙灣砲台是國定古蹟,鴉片戰爭時,英國軍艦曾攻擊基隆港,但被鎮守在二沙灣砲台的清兵擊退。
▼海門天險。
▼海門天險的城牆。
1884年清法戰爭時,法軍攻打基隆港,二沙灣砲台被炸毀。戰後,劉銘傳鑑於二沙灣砲台為鎮守基隆港口出入的要津,大約在1885年或之後,在二沙灣海邊的山上另建新式砲台,聘德國人監工,將全區分為營盤區和砲座區,用以防禦北台灣的門戶,城門朝西南,為標準的中國式城門,入口是以石塊作丁順砌的拱門,門楣題有「海門天險」四字。城門兩翼為城垣,上築雉堞,並設有射口。進門後為一大平台,左右仍保存有許多牆基。上了大石階後,分成兩個砲台區,都朝向可監控港口的北方。
▼城牆內的大廣場。
▼廣場後的大石階。
▼大石階,非常陡峭,是訓練體能的好設施…XDD!
二沙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,因地制宜,居高臨下,屬於「抱山式砲台」,非常具有特色,充分展現了有智慧的地形戰術。
▼東砲台,美輪美奐!
▼古大砲。
▼領騎Sam,考據嚴謹,解說完整,說唱有趣,頗受好評!
▼北砲台。
現存的二沙灣砲臺位於山丘之上,下臨陡坡,地勢十分險要。格局基本上保留了民國六十八年整修後的規模,是一座石造為主的建築。使用石材應是就地取材而建,其中的牆垣、兵房、彈藥庫都用當地出產的砂岩砌成,砲基則用西洋的鐵水泥築成。砲台位於港內東岸山巔與中正公園連接、砲區依地形分散而築、佔地廣大、四周花木扶蔬、是遊客最多之處。
▼二沙灣砲台,綠蔭環繞,景色宜人!中午就在環境優美的二沙灣砲台區,休息與吃午餐!
「二沙灣砲台」歷經鴉片戰爭、清法戰爭、甲午戰役,深富歷史價值。雖然在多場戰役中被摧毀不少,但城門、營舍牆基、大石階梯、砲座、子牆及彈藥庫,仍保持得十分完整,且各具特色。尤其這座砲台是國人自行設計建造,更可讓後人緬懷先賢保家衛國的大無畏精神,因而彌足珍貴。 (二沙灣砲台資料摘錄來源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/文化資產查詢/文化資產個案查詢/所在地理區域:基隆市/所屬主管機關: 文化部/二沙灣砲台 http://www.boch.gov.tw/boch/frontsite/cultureassets/caseBasicInfoAction.do?method=doViewCaseBasicInfo&iscancel=true&caseId=CA09602000305&version=1&assetsClassifyId=1.1&menuId=302 )
▼基隆港的過去。
▼基隆港一角。
▼不知何處飛來的神秘小蝶?
▼二沙灣砲台,這是今天砲台之旅,有公廁可上的景點…XDD!
▼繼續前進第三個砲台-槓子寮砲台。
▼慢慢騎過許多緩上坡…。
▼慢慢騎。
▼終於來到槓子寮砲台-兵舍區。
座落於基隆市信義區山頂的槓子寮砲台,也是國定古蹟。為基隆市眾多砲台中較晚發現、整理的古蹟,由於交通不便,反而使砲台保存得更加完整。
槓子寮砲台是日治時期,大約在1900年(日明治年間)左右,所建的新式砲台之一,為監控八斗子海面船隻的要塞基地。據推測,可能在日人尚未大肆興建之前,清末就已有簡單的砲台存在。
▼庫房區。
槓子寮砲台是目前基隆許多砲台中,最大且最完整的一座。槓子寮砲台的配置分三層:最下面一層是營盤區,據推測是指揮部所在;中間層有營房、彈藥庫、坑道及通往砲台區的階梯;最頂層為砲座區,有六個砲座,下方也有挖入山壁的營房。
▼360度的砲座。
砲台有360度的砲軌,可自由選擇發射的角度,此乃基隆市各砲台區中僅見,相當特殊。
此外,觀測台與砲座區之間有「通話孔」,也是其特色之一。陶製通話孔,大家測試,還能使用,非常有趣!彷若小時候,玩過的拉線通話器。
▼巨大的砲座區,既獨立又串聯。
槓子寮砲台,佔地約2公頃,利用槓子寮山山勢興築,依山面海,海拔約150公尺,明治34年3月開始施工,37 年10月竣工,共分四區,分別是兵舍生活區、庫房區、砲座區與觀測區,共完成32項防禦建築。又利用土堆與覆土方式環繞,使全區掩蔽於丘陵的樹林草叢間,以達避敵效果。明治36年4月開始備砲,明治41年3月完成,員額編制約180名。砲座區共建築榴彈砲砲座3座,一字排開,總長約70公尺,深約15公尺,配備6門(1座2門)固定式的280釐米口徑曲射型榴彈砲,並完成平射砲座1座,配備直射武器90釐米口徑加農砲2門,以防衛瑞芳、基隆間的陸路。
槓子寮砲台與社寮島東砲台、八斗子砲台、牛稠嶺砲台互為犄角,形成交插火網以防禦八斗子與基隆港北面海域。(槓子寮砲台資料摘錄來源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/文化資產查詢/文化資產個案查詢/所在地理區域:基隆市/所屬主管機關: 文化部/槓子寮砲台 http://www.boch.gov.tw/boch/frontsite/cultureassets/caseBasicInfoAction.do?method=doViewCaseBasicInfo&iscancel=true&caseId=CA09602000310&version=1&assetsClassifyId=1.1&menuId=302 )
▼槓子寮砲台,歷經兩段小小的Off-Road一下!才能連接廣闊的砲區。
▼大家為神秘感十足又風景優美的槓子寮砲台,讚嘆不已!
領騎Sam,領逛全區,一氣喝成!小到一磚一瓦,大到整體淵源…真是精采絕倫的講解!無奈,要務在身,無法全程聽解,真是殘念!
▼遼闊的視野,可以欣賞八斗子漁港!
▼基隆嶼,不是龜山島喔!…XDD!
▼碧砂遊艇碼頭。
▼周邊環境優美,非常吸引人!
適合全家大小一起踏青…也適合情侶們,坐在此高台上,望著大海,相互倚偎,在幽靜的環境中,吐露彼此心情,那畫面,想到就好美!…喂!還在作夢,大家要準備出發了…XDD!
▼歐!對了,遇見一隻在芒草上爬呀、爬的艷麗毛毛蟲!
▼準備朝第四個砲台-白米甕砲台,前進!
▼在碼頭上,遇到巨大的麗星郵輪。
經過一路的下坡,經過台2線,進到基隆市區,抵達基隆港遊客碼頭。也遇到了大雨狂降,經過緊急會議,要上白米甕砲台,還有一個陡坡要騎,雨後或雨中,地面易濕滑,考量上下的安全,大家決定取消白米甕砲台之旅…改去品嚐基隆老牌有名的汕頭牛肉麵。一經決議,趁雨勢逐漸停歇,大夥朝麵店前去,並暫時結束了今日的古砲台之旅!(沒夕陽可看,下次囉!)
▼仙洞隧道旁,有名的流浪頭米粉湯。
到車站前,終於看到開店啦!(營業時間17:00PM到01:30AM)二話不說,前去品嚐。
流浪頭是什麼意思?流浪頭(台語發音),流浪頭米粉湯,為什麼要叫流浪頭呢? 答案:以前內木山煤礦掘出之煤炭,利用高架纜車送至現在中華路口,俗稱為流籠頭,遂為指標地名。流籠頭台語唸到最後變成流浪頭。(資料來源:流浪頭米粉湯官網/經營理念 http://www.liou-lang-tou.com/ )感謝領騎Sam,先前告知,終於品嚐到美味美食!嗯!…我喜歡!
▼基隆港西岸旅客碼頭。
▼下次再來去基隆拜訪-白米甕砲台…。
騎程心得:
1.基隆火車站-仙洞、佛手洞-仙洞隧道-劉銘傳隧道(獅球嶺鐵路隧道)-獅球嶺砲台-二沙灣砲台-槓子寮砲台-基隆港遊客碼頭-仙洞、佛手洞-基隆火車站,全程約36公里。
2.基隆地區四周為山坡地形,行經市區道路,汽機車多,單車要注意安全。
3.基隆不僅有很棒的傳統文化與美食,現在也認識周邊還有許多砲台景點(今天只拜訪了其中的三個),改天再好好安排剩下的炮台景點,各古砲台建構的歷史故事都非常精彩,相信這些都將是有趣的單車行程,喔耶!
4.單車爬坡不擔心,騎到哪算到哪!要休息就休息,或是牽車、推車都OK!輕鬆旅遊最美好…XDD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