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 筆者北上求學就業成家,即落腳於中和,常想豈能不知中和過往?故平時即陸續查記中和諸事,期間得知中和早期有八景,然隨著時空轉換今時更迭,亦有新八景之出現,故吾早早即興起騎單車走中和策展今昔八景之圖,但,如何將這些景點在一天內騎玩?可充滿了探險與挑戰意味。因此,筆者單車的地方旅行就想串些少車的路徑去騎走,如此才更能深入其中,達到單車「深歷騎境」的樂趣。
    話說新北市的中和名稱源起於明朝時,荷蘭人入侵台,曾北上趕走西班牙人,後將居民造戶口冊記Chiron,可說是將最早居於此地-凱達格蘭族的秀(繡)朗社(另有平埔族的擺接社),初次見諸文字記載。後明朝鄭成功趕走敗戰的荷蘭人,泉、漳、客家等族群漢人亦陸續移入台灣北部開墾,後來此地於日據時,取「中坑庄」之前字,連以「漳和庄」之次字,更名為「中和庄」,台灣光復後廢日制定名「中和鄉」,再歷經「中和市」,待原台北縣升格新北市後,今稱「中和區」。(資料來源:中和區公所>認識中和https://www.zhonghe.ntpc.gov.tw/content/?parent_id=10038 )
    了解中和名稱之由來後,望藉由此次中和今昔八景之單車騎旅策展,有趣的來認識中和。
▼新北市環狀捷運Y8秀朗橋站。

P3267199_副本

    透早從尚未通車的新北市環狀捷運「Y8秀朗橋站」出發,此站點即位於尖山腳下,亦即早期凱達格蘭族的秀朗社所在地。先騎走巷弄,接到興南路經過南勢角捷運站再續直行。

▼快到國三高速公路涵洞前,即可遠觀到高高在上今天的第一站新八景-烘爐地南山福德宮。
DSC02050_副本 
▼要到中和烘爐地,必經多個S曲折陡陡上坡路。
P3267206_副本 
    然後就,騎走牽、騎走牽、騎走牽…一路喘上前進。終於來到…
▼全台最大尊的土地公神像前,土地公旁是財神殿。
P3267209_副本 
    在此山腰喘息片刻,因為南山福德宮主殿區還要在上方,休息後繼續往上。
▼主殿區下方,第二停車場的福祿壽三仙雕像。
P3267224_副本 
    來到第二停車場,就到此休息,沒有繼續爬階梯入主殿,先虔誠地默默跟土地公土地婆祈福。
    依據中和南勢角南山福德宮網站介紹,源起清乾隆四年的三塊石板,歷年來的逐步建設而有現今規模與知名度,除中永和本地信眾外,亦成為全台土地公信眾必訪的參拜聖地。到此除向眾神明參拜外,廟宇建築與周邊的木構、木雕、石刻、泥塑、剪黏等,是集傳統藝術大成之美,均值得細細參訪。主殿旁的景觀台,是賞雙北城市日夜之美的好所在。最重要的要介紹一下,此地上下的S陡坡路,更是許多單車客練上坡腿力與下坡專注力的好地方 ^-^。
▼登高賞朦朧美景,XDD!
P3267219_副本 
▼來這裡也不要忘記收集一群躲起來的恐龍家族。
pixlr_20180326210109588_副本 
    小心謹慎地慢慢下滑離開烘爐地,繼續朝第二站新八景-白馬寺前進。
▼白馬寺。
P3267226_副本 
    白馬寺創建於1968年,主祀釋迦牟尼佛,副祀西方三聖。寺院環境清幽,讓人身處其中能感受沉靜的力量而不躁動。
▼彌陀殿前的白馬與金龍池,很美!
P3267231_副本 
    感受在白馬寺寧靜的心靈沉澱後,要尋找在白馬寺附近的第三站昔日八景-「石門灘音」。其實,根據事前收集的資料實在很難判斷確實地點?既來之就找找看吧!
▼在此福興宮前,有一橫路里導覽圖,標示了中和八大景的「石門灘音」。
P3267250_副本 
    根據此一導覽圖,標示「石門灘音」的地點卻有看大概懂,哈哈!就繼續前進,遇路人即詢問,未果,正猶豫是否續找之時,突聞潺潺水聲,偶見如下圖之處…
▼對照舊圖,深感此地像極了。兩片巨石間,存在水切的蝕溝,高低差水流引出潺潺水聲,我也只能相信此處就是「石門灘音」?只是此景被他物遮住而不易見。
P3267248_副本 
於此想像古人的心境,早期周邊未經開墾,一切自然確是美好。孫禹平撰一詩充份表達了勝景給文人的感嘆。曰:「谷口石門煙景融,灘音晝夜西向東,問渠何事潺湲急,流盡年華感不窮。」
▼繼續沿路前進,發現一牆端高處有一橫圖標示說明此地的「石門灘音」。
pixlr_20180326205841133_副本 
    雖然感覺所見之地應該沒錯,然心中亦或許認為石門灘音是否位在更上游處?雖然後帶著興奮又疑問的心離開,但心中多少還是有所獲。好了,就繼續前進第四站新八景-「中和國民運動中心」。
▼途中經過的小巷弄,內有一丘陵墓地是近代名將桂永清將軍安息之地。
P3277325_副本 
    故將軍身前參與國共戰事無數,曾任海軍總司令、參謀總長,亦曾率艦至南沙群島設界碑,為我確立南沙群島主權(這個重要),貢獻卓著。
▼故陸軍一級上將桂永清事略。
P3277324_副本 
▼第四站新八景-「中和國民運動中心」,咦!漂亮的正面大玻璃被遮住了?
P3277333_副本 
    「中和國民運動中心」於2015年曾被有「建築界奧斯卡」美名的世界建築節大獎 (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Adward),從獲選的338 件入圍的建築物,經國外媒體挑選風光上榜「地表最酷的27座新建築獎」,堪稱世界建築界的台灣之光!
    繼續前進第五站新昔皆入列的「圓通寺」與「壁湖石怪」,也是中和區較為人知的知名景點。
▼O!O!又是連串上坡路,還好沒有烘爐地陡,就慢慢抖抖上。
P3267253_副本 
▼圓通寺正殿前廣場。
P3267256_副本 
    圓通禪寺創建於民國十五年(昭和元年,一九二六),由妙清尼師開山,採純佛教式建築風格,莊嚴幽靜,為北台灣著名之尼寺。
    寺旁石壁湖山之石壁林立有形而聞名。葉建寅撰詩云:「閒看璧湖石似獅,奇形怪狀轉驚凝;牧童日日窺來慣,戲坐揚鞭作馬騎。」
▼壁湖石怪之一。
DSC02055_副本 
▼壁湖石怪之二-一線天。
DSC02060_副本 
▼壁湖石怪之三。
 DSC02063_副本
▼圓通寺入口前有新光集團已故創辦人吳火獅先生贈獻的獅子與大象。
pixlr_副本 
    繼續前進第六站昔日八景「員山遠眺」-員山,途中經過中和灰磘地區,此地鄉野景致還算宜人,且據說此廣大地區原有科技園區的規劃構想呢?。
▼路過廢棄軍事建築,心問如此特色,是否有一天會變歷史建築?再試想,當地若想開發,如何將此特色延伸結合適合的產業發展而繁榮?
P3267267_副本 
   騎過田野,進入繁忙的市區路徑,來到位於自強公園內第六站昔日八景「員山遠眺」的員山(亦稱饅頭山)。
▼公園內不適合騎走單車,即沿著步道牽著單車緩慢走入舒適的山林,心想,都市中有如此之地,真是幸福有感!
P3267273_副本 
▼第七站新八景-「山本氏紀念碑」,哈哈!此景點正位於員山上。
P3267279_副本 
▼山本氏紀念碑說明。
P3267275_副本 
▼此地還有令人驚豔的市定古蹟-中和瑞穗配水池。
P3267281_副本 
    特別介紹;山本氏紀念碑與中和瑞穗配水池古蹟,可詳見資料來源:新北市觀光旅遊網>景點全搜>中和瑞穗配水 https://tour.ntpc.gov.tw/zh-tw/Attraction/Detail?wnd_id=60&id=110307 ),去了解日據時代的土城煤礦與板橋居民用水開發的過程,而水源地來自永和(後敘之昔日八景-「潭墘甘泉」)這些彼此間的自來水建設與中和此地人士的牽連,充滿了值得了解的過往。
▼這947號石柱,應該是員(饅頭)山的三等三角點標示吧!?
DSC02064_副本 
    依據維基百科述;中和饅頭山又稱圓墩仔、圓山、員山,是台灣新北市中和區西側與板橋區交界處的一個小山丘,高29公尺。
    此山有環山步道,沿路也遇到多位居民在此上上下下運動健行,環境整潔清幽,真是值得一訪。昔日此山可望周邊好風景,人稱「員山遠眺」,有遊春暉撰詩曰:「員山山上小閒遊,四面風光兩眼收;十里平原香稻熟,炊煙一抹起漁舟。」
▼看到此圖就知下員山(饅頭山)是扛車的,環境美好印象加分!
DSC02065_副本 
    離開員(饅頭)山後,前進再其北方的員山公園,想去登高望遠,然卻逢員山公園封閉整修,只好續騎往第八站新昔皆入列的八景「福和鐘聲」-福和宮。

▼員山公園

P3267295_副本
▼福和宮大門。
 P3277342_副本
▼福和宮正殿。
P3277344_副本 
    福和宮,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(西元一七六六),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,最初稱為五穀先帝廟,正殿主祀神農大帝。宮旁的中和溝,昔日是可行小舟的溪流,很難想像齁!然現今對昔日的景緻已不再。林孔釧撰詩曰:「福和寺對員山瞑,暮色蒼蒼萬籟沈;鐘動月明清韻逸,隨風直上白雲深。」
▼枋寮街。
P3277362_副本 
    來到福和宮,豈能錯過走走廟前的枋寮街-中和地區古來第一條街,街道上鑲有九塊鐵板鑄有介紹著中和歷史過往的文案,此街雖不復往日繁華,但昔日先民依靠水路至此聚集,因人來人往而產生聚落的發展,再看到百年第一金店的招牌,據說往日先民亦有在此地「淘金」的故事,哇!這些均吸引我觸動對中和過往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。
▼第九站新八景-「國立台灣圖書館」。
P3277388_副本 
    「國立台灣圖書館」,新式雄偉的建築佇立在中和四號公園 (八二三紀念公園)內,依據網站介紹館史沿革,可從日治時期「臺灣總督府圖書館」說起,歷經時空轉換,最終以「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」建於中和四號公園,2013年正式稱為「國立台灣圖書館」,目前為全臺最大的國立公共圖書館建築物,圖書館是許多愛好書卷味的人(包含筆者)一定要來的地方。
    中和四號公園占地遼闊,是許多中和居民喜至此活動之區,公園周邊人行道是跑步健行愛好者的繞圈運動路徑,公園內日夜也隨時隨地充滿人氣,因臨近北捷永安市場站,公園周邊許多巷弄,亦是人來人往尋覓休閒飲食聚會之地。
▼正逢公園內的流蘇在三月盛開。
20180326_160036_副本 
▼第十站昔日八景「潭墘甘泉」-永和深井。
20180326_155118_副本 
    此地現為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北區工程處,上圖外牆有標示「永和深井」,入內觀景已不復當年,從此看此抽水管應可想像,此處曾是湧泉,就是本文內曾提及瑞穗配水池的取水源之地也!在此潭墘水源地,以泉水甘美著稱,據說當時有專門從遠方來取泉水煮茶的人。有香蓴撰詩曰:「潭乾靈地出靈泉,冷冽清甘飲欲仙,我正詩腸枯渴甚,願分一勺試茶煎。」,這樣的騎程,也串起景點間的故事因果連結,頗令筆者有興奮之喜!
    沿著瓦磘溝前進第十一站新八景-「左岸光雕橋」。」「瓦磘溝」是貫穿中永和的重要溪流,經過多次整治,多處是沿岸居民重要的休閒區,也是吾單車貫穿市區常使用的路徑(改天再騎玩此完整水徑),但水徑周邊環境與水質的改善,仍待市府與區公所持續規畫整治。期望有一天她沿岸也能變成中永和、新北市,甚至成為全國最完整也最棒的單車休閒水徑路線。
▼第十一站新八景-「左岸光雕橋」。
DSC02073_副本 
▼這是一座跨堤的人行單車道橋,連接著新店溪左岸自行車道。
P3277417_副本 
    「左岸光雕橋」,整體造型是一揚帆的巨船,具有提升河岸景觀與居民生活品質之使命,以航向美好未來。橋上廣場寬闊,日夜若經過,有空就上來坐坐休息是蠻好的處所。
▼注意恐龍出沒!
P3277421_副本 
    新北恐龍園區,位於華中橋新北市端橋下,是許多單車客往來必被恐龍追趕的地點,所以要注意恐龍出沒,千萬別被神出鬼沒的大小恐龍家族成員撞倒,XDD!
▼第十二站昔日八景「永和暮潮」。
P3267316_副本 
▼中正橋旁河岸。
P3277430_副本 
    「永和暮潮」是從中和中原里延伸至永和中正橋一帶,昔日「中和庄」涵蓋中、永和兩區,故昔日中和八景亦含永和區。此區古時逢漲潮落日時,片片漁舟均會匯集此地,想像往日此景真美啊!蓬川曾撰詩曰:「日殘潮退曲江隈,水色山光分外佳;舟子卻欣方水漲,推移省力好安排。」
▼中正橋底,永和端民眾休閒廣場。
P3277435_副本 
    中正橋橫跨新店溪,連接新北市與台北市,自日據時期即是居民往來重要的橋樑,原稱川端橋。中正橋曾整治多次,目前台北市府計畫構建新橋,台北端重慶南路段高架橋面明年應會消失,但因中正橋最特殊處是橋體仍保有原川端橋鋼構體(上圖綠色鋼鐵),考量歷史建物之特殊性,據說會保留下來提供給單車與行人使用,嗯!未來也許會有新店溪左岸休閒咖啡館出現在舊有中正橋面上開張!為原先休閒雅致的好去處加分,哈哈!
▼第十三站昔日八景「網溪泛月」-網溪別墅。
P3277446_副本 
    網溪別墅建於1919年,為名畫家楊三郎之父楊仲佐先生所建,名叫網溪別墅。遽聞早期名花異草盛開,常吸引對岸訪客搭船過河至此,絡繹不絕的拜訪。故有詩云:「乘搓放浪隨鷗去,擊揖高吟載月回;也似東坡遊赤壁,夜深有客共追陪。」
    據說當時川端橋(中正橋)的建立由來,也傳跟此地有關,真有意思!網溪別墅至今仍保存完整,與新建的楊三郎美術館相伴,楊三郎美術館是中永和地區唯一的美術館,這裡是可以賞畫喝咖啡用餐聚會的休閒之地。
▼別墅旁現設咖啡館,臨景彷若身在歐洲般。
P3277458_副本 
▼博愛街的造型電箱一,此是依楊三郎畫家的身影為主意向。
P3277472_副本 
▼博愛街的造型電箱二-上有文案介紹永和「明虛實掌中戲團」,也是早期台灣布袋戲的原鄉。
 P3277475_副本
▼網溪別墅位於永和博愛街,博愛街也是永和最早聞名的藝術街。
P3277478_副本 
    拜訪完網溪別墅,帶著美麗的心情,沿著新店溪左岸自行車道輕鬆前行。
▼第十四站昔日八景第一景「尖山晚渡」-位於尖山腳前秀朗橋下。
P3267317_副本 
    早期尖山腳臨新店溪此地設有渡口往返於景尾 ( 今景美 ) 之間,每天黃昏兩岸搭乘渡船往來的人數頗多,形成了一幅熱鬧的景象。以林芷香撰詩云:「尖山山下古津頭,遠近婦人共一舟,船過急流無勇退,祇因日暮費勾留。」但自從建了橋廢渡後,已經無法體會昔日晚渡的情景。不過尖山仍可見蒼翠的風采。
▼遠觀現今尖山腳。
P3267319_副本 
▼現今尖山腳。
P3267322_副本 
今日旅程已近尾聲,一早從秀朗社出發,騎玩亦是回到秀朗社的尖山腳下,心想這有始有終確是豐富又有意義地一趟單車騎旅過程,該帶著滿足的心回家了,真過癮!再期待下次就騎走完整的「瓦磘溝」吧!

騎程心得:
1.中和新八景與昔日八景交疊串連,玩騎後讓我更認識中和,是一次體能與心靈滿足的單車騎旅,單車路徑約50公里左右。
2.一般人文地景地物,歷經時空的轉換,終究會逐漸改變或消逝。但總感謝有心人將在地的天地萬物加以紀錄與維護,以保存成為歷史軌跡之一環,更感激現今影像科技器材與網路之進步,助任何資訊而得以千古傳世而不墜,讓人循跡更易,當代真是幸福的年代!

    昔日八景    新八景
1    尖山晚渡    中和國民運動中心
2    璧湖石怪    白馬寺
3    潭墘甘泉    圓通寺
4    石門灘音    烘爐地
5    福和鐘聲    左岸光雕橋
6    員山遠眺    國立台灣圖書館
7    網溪泛月    福和宮
8    永和暮潮    山本氏紀念碑

資料參考來源:
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https://tour.ntpc.gov.tw/zh-tw/
中和區公所>認識中和 https://www.zhonghe.ntpc.gov.tw/content/?parent_id=10038
中和區公所>資訊服務>中和新八景 http://www.zhonghe.ntpc.gov.tw/content/?parent_id=10363
海山文物展覽館 http://museum.haishan.ntpu.edu.tw/
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http://www.hotown.byethost10.com/?i=1
烘爐地南山福德宮 http://www.hunglodei.org/
國立台灣圖書館首頁>認識本館>本館介紹>歷史沿革 https://www.ntl.edu.tw/ct.asp?xItem=836&CtNode=1704&mp=1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城鄉遊騎士 JETT 的頭像
    城鄉遊騎士 JETT

    城鄉遊騎士 Taiwan,Cycling. 深 歷 騎 境

    城鄉遊騎士 JE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